我發現借錢花也可以是好事

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 陳志武

小時候,父母都會教我們不能借錢花、要“量入為出”,還有就是要多存錢。在中國文化中,借錢總是件很負面的事,透支、負債、欠錢等等是一些貶義詞。或許正因為此,證券類金融市場在我們的歷史上沒有機會發展,一直受到抑制,金融學更是不能走上正堂。

這些年我學到,借貸類金融交易原來是,幫助借方把一次性大的開支平攤到今天和未來許多年月上,讓一次性大開支不至於把個人、企業或者國家壓垮。就像小王買房要120萬元,這種開支的確很大,但買下之後,不只是今天享受,未來許多年也會享受其好處,所以,通過按揭貸款把這些支付壓力平攤到未來30年,不是讓“享受”和“成本”在時間上更匹配嗎?這本應該是一件純經濟的正常事情。

到今天,借貸金融對個人、對家庭、對企業的貢獻,仍然被低估。但是,如果做客觀分析,我們會發現借錢花也可以是好事,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更好的選擇。

在國家層面,過去我們總認為,國庫真金白銀越多的國家,就越強大;要借錢花的國家,是弱國。衝擊我這種觀念的是下面這段歷史。如果我們把西元1600年左右的國家分成兩組,一組是國庫深藏萬寶的國家,像明朝中國在那時國庫藏銀1250萬兩(儘管明朝當時快要滅亡)、印度國庫藏金6200萬塊、土耳其帝國藏金1600萬塊、日本朝廷存金1030萬塊;另一組是負債纍纍的國家,像西班牙、英國、法國、荷蘭、各義大利城邦國家。(這裡僅作經濟角度的比較)那麼,從400年前到19世紀、20世紀,哪組國家發展得更好呢?當年國庫藏金萬貫的國家,除日本于19世紀後期通過明治維新而改變其命運外,其他的到今天還都是發展中國家,而當時負債纍纍的卻是今天的發達國家!

莫非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今天又是外匯儲備數萬億美元,而西方發達國家負債纍纍,在未來幾個世紀還要重演過去數世紀的歷史?關鍵看中國今後如何利用債券市場以及其他證券市場了,看中國是不是從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因噎廢食、得出“抑制金融創新是上策”的結論了!

回過頭看,正如我在《治國的金融之道》一文中談到,我們中國人是這麼喜歡存錢,以至於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1842~1848年間朝廷每年的財政盈餘還在1500萬兩銀子以上,這種年年財政盈餘狀況一直持續到1895年。按理說,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即使沒有逼著朝廷把未來的收入借過來加快國力發展,也至少使他們願意把收入都花掉搞發展,而不是還想著往國庫存錢!到最後,晚清也像宋朝、明朝末年那樣,戰爭開支和賠款實在太大,在歷來因為不用發債融資而使中國債券市場沒機會發展的狀況下,朝廷無法用債券把那些大支出的壓力平攤到未來。過不了支付壓力這一關,清朝就只好垮臺。

這些歷史不斷引發我對金融的興趣和思考。為什麼借債花錢使西方國家不僅沒垮,反而強大起來?後來我認識到,美國就是近代最好的例子。不只是今天的美國雖然負債全球第一卻是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立國之初就是靠負債倖存下來,這應該跟中國各朝代的經歷正好相反(中國歷朝之初國庫滿滿,但之後每況愈下,到最後財政危機終結朝代;而美國立國之初就負債纍纍,之後不斷利用債券市場透支未來,而且還透支越來越多,可是其國力卻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