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投融資平台負債大幅增加,但還錢過程可能充滿困難。分析人士指出,在地方政府官員前任借錢後任還的觀念導向下,銀行是否能按期回收投放給地方投融資平台的貸款,存在疑問。

  銀行成大債主

  北京銀聯信專家告訴記者,按照規劃,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可以從銀行、證券市場、債券市場進行融資,但在實際操作中,投融資平台的主要融資渠道集中在銀行信貸方面。「銀行資金比例在融資結構中佔據絕對比重。」該專家說。

  與此相印證,投融資平台負債激增與銀行信貸投放大增幾乎同時發生:從2008年到2009年中的一年半時間裡,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負債由1萬億激增到5萬億。在此過程中,尤其是自2008年11月以來,在積極財政政策及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帶動下,銀行信貸投放上半年創出7.37萬億的天量。

  廣東發展銀行一位信貸經理直言,上半年一度是銀行爭相給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放貸,中小型銀行在大項目的爭奪中實際上還需要給出比較好的條件才能獲得份額。據介紹,銀行不僅為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提供長期資金,也同時提供短期流動資金。

  記者查閱各大銀行過去兩年的信貸紀錄發現,實際上過去兩年中各銀行重點宣傳的大型信貸訂單不少是授予了地方投融資平台。以工行為例,該行今年3月份牽頭15家金融機構,為廣州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提供713億元城建項目貸款,另外,工行還批准給予城投集團100億元的項目臨時周轉貸款。建行、中行等大型商業銀行上半年也多次宣佈參與類似的大規模信貸項目。

  存在還貸風險

  但銀行扎堆向投融資平台貸款卻可能隱含很大風險。第三方研究機構銀聯信分析師鍾加勇告訴記者,該機構對多家投融資平台調研發現,投融資平台融資結構中銀行絕對占比過大,投融資風險未能通過有效的資產組合得以分解。

  這意味著,銀行作為最大資金提供機構,實際上就是投融資風險集中的直接下家。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投融資平台的項目大多投在基礎設施中,結構性風險突出。由於資金回收慢,為維持資金鏈不斷,企業不得不繼續拆借銀行資金。

  在此過程中,一旦企業可抵押資產數量變少,融資能力必然下降,銀行到時將面臨繼續貸款還是拔掉輸血管的兩難選擇。但接受採訪的銀行業人士強調,投融資平台背後的地方財政將成為信貸資產的最後擔保者。

  參與調研的一位專家分析,地方政府的確是為投融資平台的資產分擔了部分風險。但他強調,這並不能確保信貸高枕無憂。「行政干預下,官員們的觀念導向都是先發展,風險留給下一任。」這位專家說。

  而目前銀行對不少投融資平台項目簽訂的信貸期限一般都在10年以上,這意味著償還責任對地方政府來說只是一種「軟約束」。為謀取眼前發展,地方政府信貸衝動強烈。「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一省會城市借全國賽事機會進行的打捆貸款債務,實際已經相當於該市本級財政年收入的15倍左右。」上述接受採訪的專家舉例說。